那是我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一个凌晨,我科收治了一名4岁男孩,以“发热2天,抽搐1次”之代诉入院。入院后不久患儿再次抽搐发作,继而昏迷。我科教授大查房后被焦急的父亲拦住询问病情,当医生告知他,患儿病情危重,在得知“孩子有可能醒不过来”时,这位看上去坚强稳重的陕西汉子突然间双膝跪地,使劲全力连磕响头,呼喊着“医生,救救我儿子!”,医生们赶紧扶起他,安抚这位爱子情深的父亲。大家扶着他坐到椅子上,主任及教授将疾病发生发展过程、治疗原则及预后再次耐心细致的解释给他听,并且鼓励他说,“孩子已经病倒了,你作为一家之主更应该坚强起来,我们必定全力以赴,你应该比我们更有信心更有希望。”这位父亲渐渐平复了情绪,表示积极配合治疗。因为这一代人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是每一个家庭的重心所在,我们见多了失控的家属,有以要挟为目的长跪不起,有以医闹为配备的磕头牟利,而这位父亲,他那铛铛铛的响头是无奈的爆发,更是发自内心的祈求。
之后的工作有条不紊的展开,医生每次查完房都会详细地向家属解释病情,告知其患儿病情的进展及治疗方案的调整,同时安慰父母坚强起来,鼓励他们和医护一起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在医护人员坚持不懈的劝慰鼓励下,这对父母鼓起了和我们一起抗击病魔的信心,俩人互相扶持,悉心照顾孩子。夫妻二人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医生的解释工作事无巨细,大到治疗方案的制定,小到每一种药物的药理作用,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态度使得他们对医生非常的尊敬和信任,每次在制定治疗方案或是调整治疗方法征求他们意见时,这对父母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相信医生,我们听医生的。”这份信任也令我们非常感动。由于患儿病情危重,必须24小时至少有一位直系亲属陪护,而我们病房条件有限,并没有专门的陪护床提供,为了能让这对父母时刻和孩子一起,我们将自己办公室的长凳、椅子借给他们,并提供生活上的支持,尽可能的为他们提供帮助。夫妻两人对此非常感激,更加坚定了对我们的信任。在积极配合我们治疗的基础上,我们建议父母亲可以用放音乐、讲故事这些方法来帮助孩子尽早醒来。因为我们懂得,在治疗病人疾病的同时,更应该关怀病人及家属的内心。父母亲搜集了孩子平时最喜欢的音乐、儿歌放在患儿床头循环播放,还录下他们给儿子讲的故事和最想说的话。他们和每天轮流守护患儿的医护人员都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诉说他们和孩子在一起的美好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每一位医护人员都感同身受,耐心的倾听他们的倾诉并鼓励着他们。孩子的病情牵动着每一人的心。
然而,上天并未因为这位父亲的怜子之心而改变心意。患儿的病情一天天加重,昏迷期间抽搐不断发作,继而呼吸不稳定,予以机械通气辅助呼吸,而抽搐发作愈加频繁,最后抽搐发作靠普通镇静药物完全不能缓解,直到予以静脉肌松剂才勉强止住抽搐全身发作,而局部小发作仍时时发生。此时,药物的双刃剑作用导致患儿呼吸肌麻痹,加重机械通气负担;胃肠蠕动基本停止,经胃管打进去的食物和药物数小时后回抽仍原样滞留在胃内。面对他们年仅4岁的儿子,前几天还活蹦乱跳的可爱小男孩变成了现在全身插着管子,昏迷不醒,水米不进,还伴有时不时肢体抽搐的痛苦模样,孩子母亲早已哭晕数次,而父亲一夜之间白了头。
一周过去了,孩子的病情持续加重,各种并发症逐一出现,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孩子父亲在听完孩子病情及结局后沉默了很久,一双布满血丝的眼睛忧郁的盯着医生,说:“哪种方式孩子受的痛苦最小就采用哪种方式。”这位父亲在签完放弃治疗知情同意书的刹那泪流满面,夫妻两人互相搀扶着目睹完拔管过程后放声痛哭,那是怎样一种生死别离、亲情割舍,虽然作为医生见惯了生死离别,然而我们所有人也都哽咽了。
临走时这对父母亲说,虽然孩子走了,但是他们对我们没有任何怨言,因为他们对我们精湛的技术和严谨的态度非常信任,更对我们耐心细致的关怀感激涕零。
两年后的一天,一张熟悉的面孔出现在儿科病房,正是之前那位4岁男孩的父亲,他和妻子拥有了新的生命,是个可爱的女儿,一家人健康快乐。他说他们孩子只来我们这儿看病,他们只信任这里。这次他9个月大的女儿治疗顺利,很快痊愈出院。这对父母和我们全科医护人员从陌生人变成了真诚的朋友,而纽带正是我们把病人当亲人以真诚的人文关怀换来的互相信任的医患友谊。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概括了医生的三种境界。医学的局限性使得医生不可能治愈每一位病人,但绝不是说医生可以无所作为。我们秉承着朴素的医学人文的态度,促进医患关系改善,推进治疗方案的实施,以精湛的技术救死扶伤,常常去帮助病人、安慰病人,无微不至的关心病人,这才是医学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