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2日,神经外科医护人员收到了一封患者家属的感谢信。这一天,对于神经外科的医护人员,是一个平凡而忙碌的日子;但对于患者小华一家,却有着特殊的意义。
本故事的主人公小华,今年25岁,聪明、年轻、美丽,就读于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与梦想。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6年5月11日上午,小华在课堂上突发剧烈头痛,随即意识不清,立即被师生送往我院急诊科。在我院急诊头颅CT检查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往往意味着因颅内动脉瘤破裂而引起。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其本身并不是肿瘤。这种突起常因动脉管壁较正常薄弱,在高压血流冲击下,在血管分叉处等薄弱部位逐渐形成瘤样突起。它好比一个不定时炸弹,随时有爆炸的可能;而一旦“爆炸”,瞬间将置患者于死地。
小华被立即收住神经外科1病房重病室,头颅CTA检查后,果然不出所料,小华患有前交通动脉瘤,此次正是由于前交通动脉刘破裂而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进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此刻,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动脉瘤若再次破裂将会引发大量颅内出血。青春的生命危在旦夕!
小华的父母面对这飞来横祸,顿时手足无措,焦急万分。以谢万福教授、徐高峰教授为首的医疗小组,经过充分细致的讨论分析,认为最佳治疗方案为微创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在与小华的父母充分沟通后,很快于当天晚上10点半在全麻下实施了动脉瘤介入栓塞术。
成功实施动脉瘤栓塞术,仅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因为动脉瘤栓塞后,这颗“不定时炸弹”算是拆除了,但是之前动脉瘤破裂引起的大量蛛网膜下腔出血造成的脑血管痉挛和脑损伤还在继续,仍然会陆续出现全身抽搐、应急性溃疡、高烧、电解质紊乱等等致命的并发症。
看着仍处于昏迷状态,肢体偏瘫的女儿,小华的父母再次感觉到无助,绝望。这时,谢万福教授、徐高峰教授、白晓斌医师在安慰他们的同时,反复研究治疗方案,将小华转入神经外科ICU,针对可能或已出现的并发症,制定周密诊疗计划,每日查房数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在小华病情危重的半个月中,徐高峰教授、白晓斌医师几乎每天住在神经外科ICU,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直到她转危为安……
神经外科ICU的护理人员,更是付出了辛勤的努力:观察意识变化,监测体温,输液治疗,雾化吸入,1小时一次的翻身、拍背,吸痰护理,口腔护理,床上擦浴,处理大小便,会阴冲洗,鼻饲营养流食,每天还要对偏瘫的肢体进行康复功能锻炼……整整21天,小华终于挣脱了死神的威胁,生命体征渐趋平稳,于6月1日转入神经外科普通病房继续治疗康复。
转回神经外科1病房后,生命体征虽渐渐平稳,但因之前长时间昏迷卧床,并发肺部感染,连续发热,预后仍不乐观,谢万福教授、徐高峰教授及白晓斌医师,及时采取血培养药敏试验,监测血常规,请相关科室会诊,调整抗菌素治疗方案等措施。神经外科1病房的护士姐妹们,更是把小华当作自己的姐妹,精心照顾,随时监测体温变化、为她物理降温、每日数次雾化、几种抗菌素间隔、分时段准确的输液,及时吸痰,口腔护理……有一次晨交班,细心的责任护士发现她的小臂因留置针接头固定挤压,造成了一小块压痕,护士长立即组织护士们,讨论研究分析,及时改进了留置针固定的方法与流程,确保了她的皮肤安全。经过医护共同努力,最终有效控制了肺部感染,小华的体温逐渐正常。
25岁的年龄,未来的道路还很漫长,现在的小华仅仅是保住了生命,她要完好的重回校园、继续她和父母的梦想,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为了让她尽快清醒并早日重新站立,神经外科的医护人员又联合康复科为她制定了一整套的康复计划——针对蛛网膜下腔出血造成的脑损伤的高压氧治疗;针对偏瘫肢体的运动锻炼、手指点穴、电针治疗、中频电刺激;每日2次的气压泵治疗,预防深静脉血栓;护士们一有时间,就到她的床前,亲切地呼唤她,教她的父母为她按摩肢体,擦浴、播放她喜欢的音乐、歌曲,等等。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小华一天天在进步,在恢复:从有意识的睁眼、交流,配合查体,逐渐开始发音,说单个词语。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完整地说出了一句话,那一刻,我们在场的医务人员和她的父母一样眼里充满了激动的泪水。
经过了72个日日夜夜,在全科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小华恢复得非常好,她已经能在家人的搀扶下站立,能坐在轮椅上去外面沐浴那久违的阳光了!经过谢万福教授的评估,她可以出院了!不久的将来,她将重归美丽的校园,继续完成她的学业和梦想,小华全家人都非常的激动,喜悦和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出院当天,小华的父母特地订做了一面锦旗,上书八个大字“救命之恩,永远铭记”!同时还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送到医护人员手中,感谢我科所有医护人员70余天的精心救治与护理。大红感谢信上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和那连续重叠的三个“谢谢你们”、“谢谢你们”、“谢谢你们”,是从内心发出的对我们辛勤工作最真诚的赞美、肯定和理解,也是对人文医学、人文关怀最完美、最全面的诠释,将永远成为激励我们努力工作的动力。
抗战迁陕跨世纪,仁术丰碑满甲子!此时恰逢交通大学百廿诞辰,第一附属医院建院甲子纪念之际。小华只是我们救治的千千万万个患者中的1个普通病例,但对她、对她的亲人来说,则意味着一次重生,一个新生命、新希望的开端。作为新时代一附院人,我们将秉承老一辈的光荣传统,继续奋发努力,不仅治病救人,更要将将医学科学与人文关怀充分融合,在治疗患者的同时,更加关心、体贴、帮助他们,尽最大努力让他们身体康复,心理健康,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疾病无情,人间有爱,愿我们的社会人人有爱,人人平安幸福!